
近年来,网约车行业因方便快捷、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等优点而蓬勃发展,但其运营过程中所涉及的车辆租赁、平台管理、保险理赔等环节构成复杂,一旦发生交通事故,责任如何划分容易产生争议。近日,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审理了这样一起案件,乘客开门下车致骑车者受伤,网约车司机是否承担责任?谁应进行赔偿?
2023年9月,北京某医院门前,从事网约车运营的马某驾驶小型轿车由西向东停车下客,适逢原告刘某骑行电动车自西向东行至此处,乘客董某开门与原告刘某发生接触,致刘某右肩、后背和头部多处受伤,车辆接触部位受损。后经交警部门认定,马某承担事故主要责任,乘客董某承担次要责任,刘某无责任。
事故发生后,刘某前往医院就诊,经诊断为右侧锁骨骨折、肋骨骨折等,在医院进行锁骨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并住院12天。经鉴定构成十级伤残。

刘某诉至法院,要求马某、乘客董某、某运输公司、某网约车平台、某汽车租赁公司及某保险公司共同赔偿约40万元。庭审中,马某辩称事故发生时系按公司安排开网约车送乘客过程中,是职务行为;某运输公司以车辆已出租为由主张免责;某汽车租赁公司和某网约车平台否认与马某存在劳动或劳务关系;某保险公司则以车辆使用性质改变使机动车危险程度显著增加为由拒赔商业险。
法院经审理认为,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的,先由承保机动车强制保险的保险人在强制保险责任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部分,由承保机动车商业保险的保险人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予以赔偿;仍然不足或者没有投保机动车商业保险的,由侵权人赔偿。

马某与某汽车租赁公司名义为车辆租赁关系,实际上系该租赁公司与某网约车平台为打造豪华车运营服务,共同对马某在内的司机进行培训、管理、考核,并为司机提供制式服装、胸牌,用以提升客运服务的体验感,并称之为“专车”运营服务。这与一般个人申请接入平台接单获客的性质不同。马某具体运营行为应当被认定为执行单位指派的运营任务。某汽车租赁公司与某网约车平台均对马某的工作具有规培、指派和考核的关系,应依法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因马某与乘客董某均对原告损害后果存在过错,因此对超出交强险责任限额的部分,某汽车租赁公司与某网约车平台共同承担70%的责任,乘客董某承担30%的责任。
网约车司机在停车下客时,应对乘客尽到提示义务,防止乘客因疏忽大意开车门与其他行人发生碰撞,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提供网约车运营服务的相关公司及网约车平台,应加强对司机的培训管理,一旦发生事故及时配合处理。乘客在搭乘车辆、开门下车时亦应多加注意,谨慎观察通行情况,避免碰伤他人。
注:以上内容摘自民主与法制时报,作者:林涛。
广东申亭明条律师事务所
资深律师团队 涉及领域广泛
及时跟踪反馈 确保案件进度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国际贸易中心大厦35楼